[心得]伊藤計劃虐殺器官:世界和平的真相

以下無雷,主觀立場^^不喜勿入。若提及劇情會先空行標示

00000 文:夏嵐(尖端原創小說大賞得主、全球華文科幻星雲獎提名)
 

台灣東販很有遠見地選擇伊藤計劃老師的科幻大作虐殺器官》,作為今年度科幻的重點書之一,除了因應本作將改編為動畫電影的熱潮外,我想對於多數科幻迷而言,能一窺這名日本SF傳奇的處女作,更是值得興奮的事。
 

本書雖是本格派科幻作品,但大量的近未來作戰科技與絢爛爆破式媲美好萊塢戰爭片的場景,也絕對適合推薦給軍武迷們,如抑制痛覺的痛覺遮斷術、於視網膜上顯示戰鬥資訊的副現實、情感調整、包覆著人工肌肉且具自動銷毀功能的侵入鞘等等都是非常精彩的科幻巧思。而伊藤計劃在全書中更大量砸入人文、哲學甚至心理學辯證,被日媒譽為「科幻版的罪與罰」,此比喻也十分貼切。

(之所以用「砸」來形容,是因為作者所具備的知識的確非常堅實,充沛到近乎冷硬,卻也感覺得出他「非把這些裡知識都全數講完才罷休」的滿腹執著。)
 

本作的世界觀雖在近未來,但在充斥著爆炸、恐怖攻擊與ISIS橫行無阻的現實世界中,《虐殺器官》簡直就是時代的先知之作,讀來真實得毛骨悚然。


當然,書中因為大量提到戰爭與戰鬥場景,不免充斥著性、暴力、血腥與殘暴的視覺衝擊,拍成電影絕對是十八禁處理,也可能會讓許多大人看了惡夢連連。主角薛帕德是名美國籍的上尉,以第一人稱展開本作,他認為戰鬥的時刻很真實,而回歸至閒到發慌的日常生活時,卻反而像場夢境。

透過博學的主角,伊藤計劃老師在書中帶入許多冗長零碎的哲學式主角碎碎念,不讓人覺得煩躁,反而更加輔助了主線的中心思想,也映證了主角一路走來的自我質疑。
 

而在2017年3月,已確定電影化的的本作,也將第一刷的小說封面全面改版,下圖為新的電影版封面。

 

(新版的主視覺非常科幻帥氣,只是個人仍更偏愛原本封面質樸堅毅的風格,封面中的男主角特別著重在他正直清澈的眼神特寫,十分迷人。

可惜第一版目前市面上已經很難買到,在此僅補上電影版封面的新版《虐殺器官》購書連結。)

 

cover 

 


00003  

 


作為伊藤老師的處女作,虐殺器官》卻非常大膽且鮮明的處理了許多爭議主題,也因為男主角的個性較為弱氣纖細,讀起來毫不媚俗,也絕非許多科幻英雄小說中常有的熱血正義英雄老梗設定。

即使全書中洋溢濃濃的陰謀論,甚至幾乎都可以猜出幕後黑手的「用途」,結局卻仍舊能維持讓讀者「猜不透」的狀態,可見伊藤老師技巧之高明。

 



(以下有雷,建議劇情閱讀至中後半段者閱讀)

 

 虐殺器官 人設

 

虐殺器官》跟我們第一印象聯想到的內臟器官不同,其實也並非在講虐殺,而是一套隱藏在語言、聲音與文字中、催化人性變得殘暴自私的「裏文法」。根據書中核心角色約翰保羅所說,「器官」指的便是大腦的一種原始機制。而雖然點出了虐殺器官為何物之後,本作更是野心勃勃地去探討人性本惡還本善這種老梗議題,甚至讓主角數次轉換了態度與立場,這種不斷突破再突破、挖掘再挖掘的手法,實在非常精湛。虐殺器官的原理,看在唸過傳播與語文學科的筆者眼中,也是絕對可以成立的理論,不由得讓人拍案叫絕。
 

從小說結構而論,故事中主角的目標與任務都很明確,而找到目標之後的種種轉折與戀愛支線,也寫得足夠緊湊,最後的結尾則因為作者刻意來個留白且突兀的大迴轉,才更顯諷刺與荒謬

本作的結局非常明顯地讓它成為了一本嘲諷美國的作品,也在眾多東洋科幻小說中顯得鶴立雞群,大膽前衛。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經常有不少人在評論網站上訴說著台灣人多麼現實、眼界多麼狹隘甚至缺乏國際觀、不關心其他國家的慘事云云,但諷刺地看來,本作認為只看自己想要的,一直都是人性所在。我們可以邊吃著垃圾食物邊收看新聞頻道中的戰爭畫面,而即使此時此刻有某些國家的孩童正在餓死、北極熊正在消失,我們也可以毫無愧疚地浪費食物、吹冷氣上網,這些都是源自於人性的某一面。

本文與本作當然都並非要指責這一切,而是單純地點出此一現象,並施予濃濃的人道關懷與反戰思想,在筆者看來,也與最近日本饒舌歌手ISH-ONE基於世界大愛、為加薩走廊所做出的這首歌觀點很像。


 

只是,摒除了「人類喜歡挑自己喜歡的看」這點,伊藤計劃老師更大膽在本書推論,戰爭是被「製造」出來的,他也點出了軍售商機、資源利益等幾個可能促成戰爭的要件,並用配角的言論作為補足。

書中,主角的士兵朋友威廉斯曾說:「為了我的妻子與我剛出生的小嬰兒,這個世界到底有多爛,她沒必要知道,她只要專心長大就好。我要保護我的世界。沒錯,我要保護領取著墨西哥辣椒口味披薩時、必須認證的世界。我要保護吃不完的油膩膩大麥克被扔到垃圾桶裡的世界。」


50182  

 

而配角參議院黨團領袖也說:「這世界總是需要大規模的戰爭,我們必須讓世界的某處發生戰爭。特別是當我們看到、意識到與自己無關的場所發生悲慘的戰爭時,才會懂得自我約束。」

 
作者更安排了下面這段話:「『當敵人出現時,國家才會團結』,並不是一句過時的話。對我們而言,海的另一端的廣大土地,必須成為戰場。戰爭必須像購物廣場播放的背景音樂一樣,到處都聽得到。二十一世紀的我,需要這樣的世界。

 

相較於立場始終鮮明的威廉斯、露西亞與約翰保羅,主角薛帕德一直都是沒有宗教依歸、毫無精神寄託(除了遇到露西亞之後),只單純地忙著替自己定罪、贖罪,也因此,他自始至終都顯得特別無私且忠於自我,特別有自省能力。

 

如此沉重的陰謀論小說,也唯有這種個性的主角才能合理推動最後的結局。



虐殺器官-  

上方連結為虐殺器官日文原版封面,下面連結為虐殺器官動畫版先行預告。






當筆者還小、試著讀懂越戰、韓戰等現代史時,總會聽到爸爸說「美軍就像世界警察一樣,自許要維護和平」,而在《虐殺器官》醫書中,身為美國人的主角的最後作為,或許就是給這位世界警察最後的一槍吧!


 

最後就當作是題外話了,恰巧最近正逢暑假,即將迎來二次世界大戰終戰紀念日,或許我們不該遺忘LIFE雜誌曾刊登過的這張照片、與(當時仍在中國的)中華民國空軍與美軍B29機聯合轟炸過台灣的這一史實。

在機艙中,世界警察看見的,是即將被轟炸的福爾摩莎。

或許當時的「虐殺器官」,也遍布了世界各地與各個陣營。


B29 

 

arrow
arrow

    沙藍諾之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